文徵明家族的文脉及早期艺术活动
日期:2022-03-23
导读:这是一篇近12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本文作者是上海博物馆凌利中,作为一篇视角比较独特的家族艺脉及艺术风格的研究论文,1万多字并不算多。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如果您喜欢文徵明的诗文书画,我们强烈推荐您仔细阅读、转发并收藏。
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中坚,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文派”,主盟画坛近六十余年。对文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溯源,再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徵明祖辈如文洪等之前早已形成并奠定的宗族品格,家族艺脉、人脉的事实,或可为理解文氏家族的艺术风格、家族品格的形成与演进,及“吴门画派”能继承并发扬元代文人画的艺脉基础,补充新的研究视角。
一、有关文氏家族的历史
文姓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且其姓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学说的形成、发扬紧密相连。“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诸核心要素,其间不乏文氏或先行发明,或身体力行之,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始”(班固),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而以文艺世家著称的明代文徵明家族,虽游于一艺,但其精神,与文氏远祖辉煌的族史一脉相承。如“内圣外王”的周文王,以及其施行的“周礼”,也成为历代儒家学者、君王廉吏所尊崇、向往的圣人典范与理想美政(如《诗经》中多有体现)。
文氏家族的远祖如文祁后代中不乏优秀的儒家学说发扬与力行者,他们以“仁爱”“忠孝”为本,或具军事谋略之才,或博学多能并力倡以“文雅”教化社会风气。春秋时代勾践复国的功臣文种,便是祁之后卓越的文姓人物之一。而祁三十四代孙,东汉庐江郡舒(今安徽舒县人)的文翁,是明代文徵明家族的直系先祖。正是他,为千年之后的文氏裔孙“业儒”,积淀了宝贵的宗族精神财富。
文翁名党(前156-前101),字仲翁,少好学,通春秋,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是为“庐陵文氏”。文翁好教化,“兴学校以化民”,又筑“石室”为学官(其后人亦称“石室后人”,如宋代墨竹画家文同)。并于成都,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评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现代学者往往会将之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和文官制的起点。而历代文人言及学校教育,即以文翁为首,如杜甫“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等。文徵明之孙文肇祉亦以先祖为豪,撰《悠悠厥祖德也》,中曰“汉有蜀守,声名洋溢。学校聿修,民沐其泽”,现今成都石室原址的“石室中学”,系有纪念中国官办学校开创者之意。
文翁嫡裔文时(约906-965)自成都徙庐陵,遂有“庐陵文氏”或“江右文氏”之称。传十一世至宋代宣教郎文宝,因其官衡州教授,子孙因家衡山,遂称“衡山文氏”。而与宝同出,为文时十二世孙的文天祥(1236-1283)则是文氏族谱中的另一位光辉人物,“三纲已去嗟何补,一死临期认自真。直以安危系天下,未宜成败论斯人”,这是本次“衡山仰止”特展中上博藏品文徵明《咏文信国四事诗》卷的肺腑之言,徵明乃孙文肇祉亦曰:“焚香谒庙瞻先像,忠孝能无忆信公”。其忠孝节义,无疑注入了后世文氏宗族的精神基因之中。
元代之前的文氏远祖,以居官服禄为主。入元,“乃易武服”,镇远大将军文俊卿,仕元为湖、广管军都元帅,生六子,长文定开,从朱元璋平伪汉,以功授荆州左护卫千户;次文定聪,侍明太祖为散骑舍人,后赘为都指挥蔡本婿,从蔡徙苏州,复随蔡徙杭。定聪生四子,其中第二子文惠(1399-1468),自杭来苏,因婿于张声远氏,遂留居吴门,占籍长洲,是为苏州一支。其卒后两年,文徵明诞生,是为徵明高祖。虽乏文惠业儒之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可确定,即其岳家是一个尚儒好文的家族,惠之子文洪自幼的教育,便是在张氏一门中受到亲授与熏陶。换言之,明代文氏家族初期的文采风流以及三吴地区之人脉,盖皆出于斯。
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以下简称“文氏家族”)是由文惠单线繁衍出来的。由业儒继而专门书画并形成文氏一派,系出文惠长子文洪一支,乃孙文徵明的出现,标志着文氏家族画史地位的真正确立。
虽然,明代文氏家族不再有如其远祖那样改朝换代,领文明之先,导引历史发展进程的辉煌贡献与地位。而将之视为古代恪守、发扬传统儒家思想的家族典范,则是当之无愧的。
自文洪至诸裔孙,大多以积极应试科举为首选(如十试不第的文徵明)。一旦入仕,不论官阶大小,皆能清廉从政,心系百姓,不计一己得失(如文林“却金”);在复杂的政治党争中,能坚守义利之道,挺身而出(如文震孟忤魏忠贤);国难当头,甚至以身殉国(如文秉、文震亨)。而无从入仕的文氏成员,亦能时刻关切民生国计,并通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尽匹夫之责。每当面临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如宁王之乱、宦官专权)、民族被侵(倭寇)等大事件时,皆有文氏家族成员的义举与爱憎分明的立场。这也不难理解明清易祚之际,缘何文氏家族中鲜有变节者这一现象了,足见其延续宗族精神的矢志不渝。
坚守进退之道,是文氏家族在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保证。在祖父辈文脉的延续下,文徵明适逢其时地融入了明代文人画的中兴,成为“吴门画派”中坚。受其影响者,不仅局限于文氏一族,而是吴门一地,乃至辐射整个江南甚至岭南等地而“桃李盈门”(文肇祉),形成了主盟画坛六十余年的“文派”,奠定了家族在画史上的不拔地位。
二、文氏家族早期的艺术活动
(一)、文洪等父祖辈的艺术实践
如果说,文惠是文氏家族自杭迁吴第一人(注1)。那么,其子文洪则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生、育于吴的。而且,文洪系秉承乃父“命子儒”之期许的关键人物。正是其高尚的学识人品,为文氏家族真正意义上走向艺术道路,奠定了最为重要的人文基础。对此,辽宁省博物馆藏《诸家杂书诗文稿册》中,文徵明不无感慨地写道:
启子以养志为孝,务在显扬,矧余世宦之良,克振家传之业。肆推恩命,奚间存亡尔。故直隶保定府涞水县儒学教谕赠南京太仆寺寺丞文洪,乃南京太仆寺少卿森之父。儒业起家,乡闱膺荐。学惟稽古,行不趋时。振铎成材,久驰声于邑校。挂冠归老,晚乐志于田园,眷二子之登庸,实一经之亲诲。录大郎(文森)之积,已荷褒崇。推仲嗣(文林)之劳,载申追卹。名因益显,时岂云多…衣冠不替,聿增门阀之辉。谱牒具存,永示家族之式。
清人朱彝尊(1629-1709)称“长洲文氏,世载其德,希素先生实始之”,与上述文氏自述基本符合。文洪(1426-1499),字功大,号希素,成化元年(1465)举人,十一年(1475)上礼部中乙榜,授涞水县学教谕。其通易学,好吟咏,善诗文,著有《括囊集》、《文涞水遗文》,从其学者,即有自少跟随文洪“为进士学”的王穀祥(1501-1568)之父王观(1448-1521),“授以诗法”的王鏊等。其与书画,据现藏日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唐摹晋王献之《地黄汤帖》卷后文彭题跋,知此巨迹为其“先曾祖(文洪)从学龙游时,得一士大夫家”,并“传之先君(文徵明)”。这也是目前所见文氏家族人员涉及书画活动的最早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学惟稽古”“性好交游”的文洪于涞水、吴门等地结交了对其后文氏一门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多艺友,如祝允明祖父祝颢(1405-1483)、沈周妻陈慧庄侄桑悦(1447-1503)、王穀祥祖父王敏等,不仅直接导引了好文擅书的二子,更对走上从艺之路的孙辈文徵明,奠定了深厚的家学渊源,以及广泛的人脉。
诸子中,徵明之父文林(1445-1499)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成化八年(1472)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成化十年(1474)任永嘉知县,体贴劳苦,为官清廉,有“却金亭”美誉,擅诗文书法,著有《文温州集》等。徵明自幼随父出外为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文林所交往的吴中友人,大都是徵明之后跟从的老师,如刘珏、沈周等,他们都对徵明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徵明之教育,文林起到了最为重要的启蒙作用。
文林与兄弟间关系非常和睦,且皆积极仕进,文林及第之后,便将寓有祥兆的友人杜琼(1396-1474)所赠小端砚,转赠二弟文森,果忝进士,森即转以付三弟文彬,廷试时携之,亦赐同进士出身。文彬(1468-1531),能武善骑射,以年资贡礼部。好文艺,为文苍老、奇气奕奕,与祝允明(1460-1526)比栋而居,藏有唐寅正德五年(1510)《射阳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子文微臣,庠生。文森(1462-1525),成化丁未(1487)进士,召拜浙江监察御史,以言事下诏狱,人谓其以“清白”,刘瑾(1451-1510)擅权,用例致仕,后复起,都御史毛珵(1452-1533)子娶森女,为姻亲。著有《文中丞集》。
相对而言,文森于发扬家族门风正气,以及文艺的热情,似乎不在文林之下。曾授意徵明手抄文洪《括囊稿》付梓,并请王鏊作序。对于长侄徵明的书画创作亦非常支持,弘治四年(1491),值徵明正式向李应祯执弟子礼学习书法际,远在河间府任知县的文森即以都穆(1459-1525)所遗《黄庭》不全本付徵明,可谓如虎添翼。(《行书札》,南京博物院藏。)
(二)、文奎等兄弟辈的艺术活动
徵明兄弟三人,弟文室,王鏊评其“庶出,素行不谨,故字不载”,文伯仁“与叔相讼”之为三叔文室,而非二叔徵明,此事周道振先生已作辩误。笔者考察文奎父子与徵明关系,有关文献以及传世书画中所透露之讯息,皆能佐证周氏之辨无误。鉴此,几乎不见有关文室之史料,亦不难理解了。
长兄文徵静(1469-1536)读书善笔札,生平气义自胜,不为贵势拙折,喜好交诗友书画,台北故宫藏徵明《松下听泉图轴》,据题“在雅歌堂看雨,画此就题”,即作于乃兄家,“雅歌堂”为其斋名,后其子文伯仁沿用,其卒,徵明撰《亡兄双湖府君墓志铭》。徵静较为热衷于诗文雅集,然其子文伯仁却成为徵明之后文氏家族中成就最大之一。刘穉孙娶徵明兄徵静女,徵明称其为“贤姪”,穉孙本人,亦工书好赏鉴,字学苏轼,尤工秦汉篆,名擅一时,亦为徵明家族后学。
(三)、夏等姻亲的书画成就
在文徵明家族姻戚中,外舅公夏当为其最引以为豪的书画大家。夏(1388-1470),江苏昆山清河里人。诸生时,从训导卢从龙学,时燕王朱棣攻南京,即皇帝位,诛杀建文帝的官僚,卢氏被连,门徒皆“逃散”,惟夏“不忍弃去”,人皆高其义。永乐十三年(1415)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工楷法,为帝所赏,俾侍东宫,帝评夏书为第一,永乐二十年(1422)授为中书舍人。洪熙元年(1425),召入文渊阁。宣德六年(1431)升为吏部考功主事。正统中修仁、宣二庙实录及皇陵碑。1448年,出任江西瑞州知府。于景泰四年(1453),留为太常寺少卿,进太常卿,人称“夏太常”,后累加正议大夫资尹中奉。天顺元年(1457)告归返里,以书画颐养终老。
夏氏胸次洒落,为人疏爽,且忠孝仁爱:“吴中称富贵孝友之家,必曰夏太常。”为明代墨竹大家之一。
明初宫廷书家,侍书之暇,多喜画墨竹,一以寄思乡之情以自适,一可比德于君子以自勉,宋克可谓肇其端。夏画竹,应与此风尚有关。其始学画竹,即为任翰林庶吉士之际,以“余力”(倪谦语)与张益同学画竹于王绂官舍。王绂(1362-1416),时任文渊阁中书舍人,与沈度(1357-1434)同僚,擅画山水,间以墨竹名世。难能可贵的是,夏能继承之并加以创造,多以长卷巨幅,出以“篆籀波磔之法”,凝劲内敛,并“延之以洲渚,润之以风雨”之生活观察,更有万竿烟雨、烟渚迷离之实境氛围,注重风雨、不同季节中竹的表现,坡石尝取诸友人圃中赏石,自己亦藏有赵孟頫“垂云石”。画法主要继承王绂之折带、乱柴皴法,更参以吴镇湿墨法,浓重沉郁,意境潇洒,并有雍容之致。
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受明初台阁体书家代表宋克的影响,力追二王、智永,总体而言,笼罩于赵体书风的阴影之下,如夏氏代表作《小楷小学册》,雍容矩度,婉丽含蓄。这种书风,虽然为之后摆脱台阁体而力图革新的吴门书派所突破,然吴门书派的早期书风,仍有台阁体的影子。诚如汪由敦析文徵明书法指出的那样:“明初以云间‘二沈’为冠,夏小楷亦类大沈,即文徵明楷法亦从沈入。”册后“不及识公”且自署“外孙婿”的文徵明所跋夏“日以千字为率”、“一时人徒知其书法之妙,非人所及,而不知其精勤也”,这无疑对徵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者,夏所擅长的赵孟頫书风,以及所鉴藏过的黄庭坚、康里巎巎等墨迹,在徵明一生书法历程中,皆可看到这几家的影子,不谓外舅公之作用。
前人论吴门四家的崛起,代表了元四家之后文人画的中兴,而对吴门画派起到承上启下的吴门先驱,若沈周父、叔、祖,师长如陈继、杜琼等,皆为学界耳熟能详。而夏,事实上,亦应成为吴门画派先驱人物之一。
首先,夏本出于吴,画坛声望极高,影响很大。弟夏杲(生于1397-1404间,卒于1457-1464间,卒年66岁)工楷书,又善隶古,与人作斋堂匾额,深有汉刻笔意(《夏季明墓志铭》)。季子夏文振(1450至1456间召为中书)传其家学,以侍父官舍,就试上章,乞习书翰苑以便孝养试之入第,一时称济厥美,并以字行。
另从夏学楷者,有昆山支鉴;师其墨竹一派者,有昆山屈礿(尝受竹于夏太常,有“今人家所得往往出其手也”)、张绪、魏应祥、婿卢瑛等,又有其外孙婿王银,娶吴愈长女,擅画竹,徵明称其为“女婿”。王银藏有夏昺《云山图》,昺与弟夏同召为中书舍人,时称“大小中书”,画学高克恭,徵明曾题其《云山图》,皆谓有家学焉。且昆山地区,亦成为徵明早年重要往返之地,所与交游者,多为夏故交,如顾恂(顾瑛四世孙)之子顾鼎臣(1473-1540)、侄孙顾潜、曾孙顾德育等(徵明岳父吴愈姊嫁顾恂,恂女嫁夏景洪)。
更为重要的是,夏氏一生,从未中断过与吴门文人的交往,上述对沈周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文人书画家,包括沈周在内,沈氏叔、父,师长陈宽、陈完、杜琼、刘珏等,都与夏氏有亲密交往,比如刘珏曾向夏氏借其藏品临摹。而夏氏天顺元年(1457)归里后,交往更加频繁,1464年与徐有贞相约“诗社中人”于昆山玉峰作登高之集,相至者杜琼、陈宽、陈完、施尧卿、刘广洋等七人,诗文书画,倡和不断。
夏一门的古书画收藏,也颇为吴门文人所关注。据故宫藏吴宽弘治三年(1490)题黄庭坚《草书浣花溪图引卷》透露“故太常寺卿昆山夏公所蓄书画,毁于火者数十种”,悉夏古书画鉴藏之丰,除此山谷巨迹外,另见有上博藏冯子振《虹月楼诗卷》、北宋佚名《睢阳五老图册》(今分藏美国与上海博物馆),皆属夏氏曾经鉴藏物。而故宫藏刘珏《临梅道人夏云欲雨图轴》,即刘氏向夏借其所蓄吴镇真迹“假临几月”而成。其逝,藏品传诸子孙,如仲子夏文振其补《浣花溪图引卷》火损五十余字,几能乱真。
作为书画世家女婿暨文徵明岳丈,吴愈(1443-1523)虽不是书画家,但无疑仍保持极高的书画热情,与当时书画家如沈周、文林、吴宽等往来频密,沈氏《京口送别图卷》、《桂花书屋图轴》(皆故宫博物院藏)即为吴氏所作,亦好收藏,据吴釴志(昆山人,1464年进士)《行书札》(台北故宫藏),知愈父吴凯亦好收藏,藏有朱熹、《元人十八家跋》等。或许正是吴氏家族之文艺热情,不仅影响了夏择婿的标准(与吴凯本为诗友),且影响了吴愈的择婿品味,可谓内外艺术世家,薪火相传,不仅影响了文氏家族,亦造就了有清一代文豪吴伟业。
(四)、文氏家族早期的艺友
文徵明与诸艺坛前辈结交之前,其家族自身的人品威望与诗文书画成就业已初具。这种声望,不仅来自文洪父子,昆山夏氏、吴氏,以及吴门张氏诸姻亲家族,亦代表了早期文氏家族的共同形象。而所交艺友之地域,也由吴门一隅扩展至昆山、太仓、常熟、吴江,乃至金陵、北京诸地。包括文徵明“先友诗”中所述诸宿儒,亦作如是观。
1.吴门地区
以儒学诗文名于吴门并尤重家庭教育的张氏家族,是文洪受业的摇篮。随着家族之诗文艺名、人品风范逐渐树立于士林,以及课徒授业、家族联姻、仕途同僚诸因素,家族的艺友人脉亦趋形成。
文徵明最早的文学老师之一吴宽(1436-1504),即与徵明表叔张玮(1453-1517)一同受业于文洪内兄张静源。静源不仅“口受经书”,使学生“贯总群籍”,且“择名士与游”。文洪“余雅性喜交游”“求友于天下”,尤擅作诗,当与包括张声远、张淮、张宗德在内的张氏一门之诗文成就与严格家教有关。除与吴宽以同学游处外,另有诗友祝颢(1405-1483)等。他们的子嗣如吴奕、祝允明,后皆与文徵明互为书画挚友,是祖、父辈文谊的一种延续。
文洪“古貌心清”,以“振铎成材,久驰声于邑校”。从游问业者,后“多为显官”,如仕至武英殿大学士的王鏊(1450-1524),成化初于太学“始为学诗”,“授以诗法”的便是文洪。之后王鏊尤重对吴门后学的亲授与庇护,成为了诸如文徵明、唐寅等最为重要的导师之一,即其“于其(文洪)言,莫之能忘”的身体力行。
沈周(1427-1509)是文徵明最早的绘画启蒙老师,与文氏家族之谊,可溯至文洪同年举人海虞桑悦之父辈如桑琳、桑瑾、桑瑜等,其一门与洪皆为笔砚艺友。1478年,桑悦曾拜访文洪于涞水并同游古贤遗迹,洪撰有《游黄金台故址记》。不仅如此,桑、文二家有姻缔,桑悦为同年进士文林的表弟,而其姑,即沈周(1444年)原配陈慧庄(?-1486)。桑氏一门以“清流”、诗文著称于时,并与姻家沈周诗文书画倡酬往来颇多,而桑瑾之子桑介与徵明文学友,合著有《赓吟集》。而自署“江南才子”的狂士桑悦,与沈周及吴门文人的交往亦颇密切,且涉及较多的书画赏鉴活动(注2)。有鉴于此,文林1466年访沈周并订交,或因表弟桑悦一门而与沈氏沾亲之故,沈周后称徵明岳父吴愈由“吾友”改为“亲家”,皆当源于此,亦是迁居相城仅百余年、“族姓尚寡”的沈氏更为重视姻戚之情的流露(注3)。
文徵明最早的书法老师李应祯(1431-1493),苏州府长洲县人。146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李、文二家关系颇为复杂,李既是文林同僚,又是徵明好友祝允明的岳父,加之允明女嫁文洪姻亲王观长子王穀祯,可谓世交兼姻缔。1491年李官南京太仆少卿,徵明随父仕于南京,遂“以家庭子”学书于李氏。
王穀祥一门与文氏家族的世缔,则综合了各种因缘,颇具典型性。首先,世代联姻。王穀祥祖父王敏(1414-1485),号瞆斋,以名医著。1476年前,其第四女嫁张玮(1453-1517),张氏于1487年与文森同年进士,仕终工部都水司郎中,居官严慎,执法秉正,名闻江淮。曾大父张声远,即文惠之外舅,故王敏与文洪互称姻家,而徵明亦称张玮为表叔。后张氏忤刘瑾,谪戍辽阳,瑾败,释归,徵明《行书致吴愈札》(上海图书馆藏)中对此有透露,所撰《明故奉政大夫工部都水司郎中张公墓志铭》,言辞中颇引以为家族之荣。又如上博藏李士实1493年《行书赠别张冬官序》页所述,皆与徵明“若公者,不亦诚廉吏哉”(注4)诸文献互为印证。张玮与王穀祥,为姑丈行。另,王穀祥三伯父王泰娶于文,与文徵明为母姑行;穀祥二伯父王云之子王日都,则娶徵明之女。
其次,世代师友。王敏第四子王观(1448-1521)暨穀祥父,号款鹤,少即从文洪“为进士学”,1486年以名医入太医院,后归吴门,与诸兄王闻、王泰、王鼎(有题明人《忠孝堂图》卷)皆好书画鉴藏。仲子王穀祯则娶祝允明女,故祝氏岳父李应祯、挚友蔡羽与唐寅等皆称观为“亲家”。季子王穀祥少从学王宠,又与文嘉学书于祝允明,后入文徵明门下。
2.昆山地区
1492年或稍早,徵明与昆山吴氏的联姻,则大大拓宽了家族交友的途径。其中,尤以岳家吴氏、外舅公夏二门的因素为最。吴氏一门的诗书声望,夏氏一门之书画成就与影响,以及他们遍于南北的艺友、错综复杂的家族联姻、众高官同僚的友谊,都对之后文徵明的交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夏氏世为苏州人氏,因夏父夏亮(1353-1425)晚年置田娄水,遂居于昆。夏亮喜赋诗,亦善写山水林木,好古善鉴(尤于书画),与倪瓒有交。而书画成就卓著的夏本人,与王绂、戴进、张益等亦师亦友,为朝中诸同高官所钦佩者,如三杨、朱孔阳、王直等。又因久官金陵之便,从未中断过与江南文人的交往。可以说,“吴门画派”诸先导多系其艺友,如刘珏、杜琼、沈恒吉、沈周等,亦不乏与当时诗坛名宿之交游,如庄昹、施尧卿、李东阳等,比如,1446年,昆宰侯永年自京政余,邀夏、夏昺、吴凯、陆塤、卫靖、郑文康等十四人作“玉山雅集”,唱咏终日。
吴凯(1387-1471),昆山人。因工书被选修《永乐大典》,以礼部主事致仕,平生以礼自律,一言行不苟,风仪严峻,人望而畏之。优游林下四十余年,非公事不至公府。叶盛尝曰“乡里作官,前辈当法吴丈”。卒后,其墓碑为徵明写就。凯有二子,次子吴德,娶陈助,陈氏昆山人,曾任金溪知县,以长短诗歌见长,又精欧阳询书法,旁晓篆隶与行书,与其姊丈张元龙为师友,间写乔柯竹石,并能篆刻图书,颇有古法度,显与吴氏一门风雅相契。
长子吴愈(1443-1523),与夏女夏安人(1439-1496)得以联姻,系、凯二人亲定,两家皆“以得人贺”,体现了当时士林间子女婚嫁,多缘于父执辈交谊的风气。愈字惟谦,晚号遁翁,仕至河南参政,以详审明察,狱无滞囚,不畏强梁著,1522年以登极恩进阶嘉议大夫致仕,其“才茂德优,为东昆名流”(沈周),所交有李东阳、王鏊、吴宽等名贤。女婿王银、陆伸皆为徵明挚友,银、伸子嗣后皆从徵明游,如王同祖、陆肖孙、陆象孙等。愈有四子,其中吴南,字方塘,以能书赐内阁中书,与蔡羽、王宠等笔砚交往颇密(注5),系之后清代文豪吴伟业曾祖。
昆山陆、顾二门,与夏、吴二族亦由诗友演为姻戚之好。陆塤(1386-1447)字孟和,以能书入内阁预纂修,“玉山雅集”诗社成员。其女(?-1442)嫁“为人有义侠风”的夏长子夏钺(约1420-?)。
顾恂(1418-1505),系吴凯自择姊吴孺人(1417-1491)婿,为元代著名文人顾瑛(1310-1369)四世孙,仕至翰林院修撰,擅诗。其为人忠孝,夏有赞“求忠孝于孝子之门,良有以夫”,后恂女嫁孙夏景洪。恂有三子,长子顾右,季子顾鼎臣(1473-1540),字九和,1505年状元及第,仕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太子太保。鼎臣子顾兰,原名潜,字荣甫,号春潜,任御史,后以忤刘瑾迁马湖知府并致仕,为祝允明《怀知诗》中同老之一;潜子顾德育,以及与周复俊、王同祖合称“昆山三俊”的孙顾梦圭(1500-1558)等,一门皆为徵明挚友。
如果说,婵联是不同家族间友情的凝固剂,那么,乡谊、师友、同僚诸关系,加之志同道合,则更是一贴润滑剂。百废待兴的明代初期,极为重视人才的广收博纳,仅昆山一隅,与夏家族有联姻之好并引以为荣的散文家归有光(1506-1571)为周伦(1463-1542)《贞庵漫稿》序中指出:“今天子即位十年间,吾昆山之仕于朝者,遍列九卿侍从与大省比。”这无疑成为了文氏家族于昆山地区广泛交友的客观优势,从与昆山周氏、朱氏、叶氏等家族的交游中可见一斑。
周伦(1463-1542),字伯明,号贞翁,昆山人。拜监察御史,仕致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曾逆刘瑾致仕,其不畏权势,为武宗(1491-1521)喜,卒谥康僖。其擅诗,亦博雅好古,尤于书画赏鉴,与吴愈、林俊、李东阳、毛澄、刘麟、吴宽、顾清等同僚,系沈周学生周用同宗,也是文徵明早年最为佩服的父挚辈之一。其四子大理寺丞周凤鸣(1489-1550)、凤仪、凤起、凤来与文氏家族交往密切,尤以继承乃父好古以“多买法书名画”的明代著名收藏家周凤来(1523-1555)最著。
朱夏(1415-1485),字日南,号勉斋,为朱德润曾孙,以隐士闻于乡,授徒为业,操行高尚,乡里必称朱先生,而不敢字。朱德润《存复斋稿》曾毁于火,夏复手自编录,赖以传世,并使其子乡贡进士朱文于夏之子处赎得先世旧藏《睢阳五老图》,此图后传至状元及第入翰林的长孙,即朱文之子朱希周(1473-1556),吴宽、程敏政、周伦等为作题,谓“羡朱氏之有后也”。希周,字懋忠,号玉峰,沈周之后,吴中文学风雅,以希周、徵明“二公并称”。仲孙朱希曾,娶周伦女,逓藏家传朱德润《浑沦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视若拱璧,曾示文徵明并请作题,谓不辱先世文雅。
3.金陵、北京诸地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迁都北京,金陵为留都,并设六部,两处皆为各地官员频繁往来之所,亦为文氏家族成员便利交游的核心地带,所交诸友之地域则更为广泛。
文徵明“先友诗”中太仓陆容(1436-1494),即与吴宽在京同朝二十余年、相知极深者,其字文量,号式斋。曾祖陆福,祖陆继宗,父陆裕。陆容为1465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时,其虑远持正,士论归之,好交游,藏有《交游翰墨》一卷,卷中透露与“三公”(吴宽、李东阳、李旻)、“六先生”(程敏政、吴愈、陆釴、李应祯、张泰、张弼、文林)最为契善。容以“文学节概名”,著有《菽园杂记》,与张泰、陆釴称“娄东三凤”,诗尤为叶盛所知,李东阳《行书和陆容诗札》(广东省博物馆藏)中曰“药里书囊共此身,闲心何处送车轮”,可见其人品。子陆伸,字安甫,修学博览,以著述为事,娶吴愈次女,与徵明为僚婿,徵明有“中外婵联总至亲”句。伸有陆之箕(1489-1554)、陆之裘二子,之箕娶徵明友人都穆长女,一门与徵明有世缔。
1479年,文洪于自涞水教谕谢病致仕。此际,文林适逢考绩在京,与友人李东阳谈及其父归里的情况,朝中诸僚友如谢铎、张泰、吴宽、陈璚、陆容、杨一清、黄谦、吕、潘辰、萧显、凌远、庄昶、李杰、姜立纲、马绍荣等闻之,皆为其“未满先求退,居闲不厌贫”之淡泊人品钦慕有加,并先后倡为文字,汇为《吴山归老》卷请文林返吴后转赠,足见文洪父子于士林中人缘之深厚。十余年后,文徵明即“以先君子之故”,得到诸多长辈耳提面命的机会,或间接地受到他们的庇护。
明代理学家、“山林诗”作家代表庄昶(1437-1499),字孔暘,学者称定山先生,江苏应天府江浦县人。其自幼豪迈不群,文采过人,名震京师。1466年进士,后授翰林院检讨,为官体恤民疾为著,不俱权贵,有“翰林四谏”之誉,声闻朝野。昶与徵明叔父文森亦有交往。1492年,徵明以父命至浦江从昶游,昶称“忘年得友”,徵明为其正直开明之人品所景仰。从其学者,另有邵宝(1460-1527)等。庄昶亦好书画,有题金铉《临吴镇渔父图卷》等。其擅草书,与张弼探讨书法,陈献章谓其“自成一家也”。传世另见有寄张惠等人信札各一,书风,中有“科举不足以得人”之论,亦为其“仕与不仕”之名言相佐。
文徵明从学最早的师长之一嘉兴吕(1449-1511),以父吕原荫官中书舍人,并以舍人乞宪宗应试,为明代中书舍人有资格应试之始。其诗名藉甚朝野,尤为吴中沈周等所推,并与文林有至交,有《喜宗儒寺丞令弟宗严春试得隽》、《次韵文宗儒感怀》、《送寺丞文宗儒考满十八韵》诸诗。后徵明即以僚友子弟,给事左右,受其诗文教诲,之后每过南京,多拜访请晦,1503年,徵明与徐祯卿游西山诗并互和,合刻为《太湖新录》,吕氏对徵明之诗评介甚高,亦好书画鉴赏。
王徽(1428-1510),字尚文,金陵人。授南京刑科给事中,直谏有声,与吴中文人交众,上博藏有李东阳《行书王尚文墓表卷》,徵明以父故,得接侍之,文章师韩、欧,工小楷,以鉴别古书画、器物尤称精博。子王韦(?-1525)与徵明、陈沂、许隚四人称“密友”“真书清雅有法”,1509年有题文徵明《剑浦春云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另喜鉴赏,如题王冕《墨梅图轴》《墨梅图卷》等。其子王逢元,则从徵明游。
张泰(1436-1480),字亨甫,太仓人。1472年,文林携徵明除永嘉县令,张泰、沈周、李东阳等人纷纷作诗赠行,于诗文最著,其《沧洲诗集》,为其逝后文林1496年所校刻,他是徵明所敬重的师长之一。诗文之余,喜好书画鉴赏,传世其四处墨迹皆为鉴赏题跋,如1474年题陈录《推蓬春意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故宫藏题吴宽《赠徐孝童序卷》(故宫博物院藏)等四处。
文徵明与书画鉴藏家吴江史鉴(1434-1496)师生关系的建立,便是通过师长间互介而形成的典例。史氏不乐仕进,尤嗜古物,好着古衣冠,珍藏有林藻《深慰帖》、南宋佚名《番王礼佛图卷》、苏轼《天际乌云帖》、《淳化阁帖祖刻》、林逋《秋凉帖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名迹,著称于时。1465年,因吴宽介绍于沈周,二人极为至契,遂结为艺友,1483年沈周季女与史氏长子史永龄结为连理之佳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周1487《雨意图轴》上款“德徵”即史永龄)。从唐寅《自书旧作诗卷》、吴宽《行书游西山诗卷》、李应祯《诸家行书观大石联句卷》等墨迹中,皆可以读到史鉴与吴门文人诗画倡和频密的讯息,包括文徵明在内,其1492年正式游学于史鉴之前,即曾随乃师李应祯于1490年于史家观颜真卿《刘中使帖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林、吴宽、李东阳友人暨“茶陵诗派”代表人物谢铎(1435-1510),台州府太平县人,官至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曾三次为官,三次辞乡,徵明称其“虽复恩眷殊,不为缨组累”即指此。其诗以能改变当时“台阁体”诗风,为时所称。其1480年题陆游《行草书怀成都十韵诗卷》提出陆诗源自“曾茶山”,茶山出韩子苍,故南渡以来,称诗家宗派,亦证其诗学观点。对后来的阳明学派有重要影响,而之后徵明的诸多友人如华夏、黄省曾、白悦、史济等皆从学于王守仁。
三、结语
从1479年的《吴山归老》卷(北京),到1480年“城南登高会”(北京),1481年《诸家燕饮联句诗卷》,1482年《诸家书吴宽玉延亭投赠诗》,包括之前如1477年《翰林同年会》,1478年《诸家赠徐孝童序卷》、《诸家行书观大石联句》(吴门)等文人或雅集,或倡酬活动中可以发现,所参与的人员名单中,不仅包括徵明上述诸“先友”,亦几乎囊括了主盟当时(成化年间)文坛的主要干将。他们不仅身居要职,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精英集团,其中亦包括1464年及第的“颇多杰出诗人”中的谢铎、李东阳、傅瀚、庄昶等人。而文氏家族几乎与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集团成员皆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关系,不仅局限于直接交情,更多地缘于成员各自的广泛人脉之中,并延续至他们的子嗣、门徒等。而艺友之身份关系,从僚友、诗友、通家,亦扩展为书画创作、文物鉴藏等领域。
注释
注1:文惠,字孟仁,号存心老人,教授乡里涞水县教谕。长女文素延(1437-1512),称硕人,即文徵明姑。
注2:如1489年题明张弼《草书苏轼太白仙诗卷》(天津博物馆藏);1499年题邵珪《草书滕王阁序卷》(广东省博物馆藏),题倪瓒《秋空落叶图》轴(上海博物馆藏);题周砥《为彦诚作山水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另有《行书致三舅大人札》(上海图书馆藏)一件。
注3:按,文林与沈周得以结交,另有诸多因缘,如吴宽、王鏊、夏等文氏世交亦与沈周极密。而文、沈得以沾亲,惟有桑氏一门。另,沈周《送金以宾山水图》卷指出,与沈周少时同学的金以宾为沈氏祖姑之后,先人沈应蟾、沈应奎侄,友谊极密,曰“嗟夫,吾沈氏自胜国兵变来,家相城迨百余年。族姓尚寡,吾兄寔为吾祖姑之后,与沈氏分表而情笃,依二姓常相赖以存,如鱼之濡沫相活”,可见其珍惜之程度(美国私人藏)。
注4:由文徵明《明故奉政大夫工部都水司郎中张公墓志》,知张玮1490年授工部营缮司主事,奉使江西督造宁靖王坟,1491年还理部事,1493年分司杭州商人竹木,1494年还部,寻升虞衡司员外郎。其事迹,可与李士实札所述互证,札曰:“当天下之事不可有易心,亦不可不尽心。冬官主事张君张嘉玉所治者,宁靖王之葬也……不使奸其中,尽则剔其蠹,不使毒□以滋,财不至于横溢,役不至于滥妄,而事毕集,皆君功也。”
注5:王宠《行书札》透露:“正欲通问蔡师(蔡羽),得此便甚好,午后送来笔,还是文氏东邻陆家。大管白金坚,分半一支,尽可用,小管白金坚,一分一支……方塘老兄先生(吴南)。”《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第三册第2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北京文徵明书画院——全国实力派艺术家成长的摇篮、共同的精神家园!欢迎加入!联系电话、微信:1326007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