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闫晓萍|笔会的一孔之见
日期:2024-08-13
近十年来,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措,中国画笔会表演活动也非常盛行,如遇一般重大节日,国营、民营的一些企业单位乃至政府,也邀约一些画家参与庆典。笔会表演隆重,更留下墨宝,收藏或收集为画册,广为流传。而且这种形式越染越烈,甚至形成一个企业的宣传模式,画家也飘飘然。
画家闫晓萍
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我觉得是个好现象,而作为绘画本身它决对不是表演艺术,尤其中国画创作它是需要精心研究创作的一个过程。
现在画家参加笔会,成了一种名誉与攀比,可见社会上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认识已经偏离了轨道,甚至日深月远。过去有些画写意的老先生认为,本事大就是当众挥毫,本事小的只能关门来画,有些名画家面对邀约也不好抹面,即然出场推不过去,大笔一挥就草草了事。事实上,无论规整的写意花鸟或山水,都要像潘天寿那样安静的关起门来,认真严谨地对待,不可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我也是画家,在我心乱如麻的时候,我就不去创作,我也怕害人害己。
我们从古代的雅集到今天的笔会,实际上反映出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拷贝中的走了样,期间的利益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索,问题不在于笔会本身,而在于以什么样目的去组织这场笔会。
这无关于画家的人品,因为笔会时间短,不可能精心精致地去创作,多数人在一挥而就中,无形导致的粗糙,它违背了传统文化方向,损害了传统笔墨的经典与文化精髓。
随着笔会之风的日盛,对真正的优秀作品弘扬却难之又难,因为草草大笔一挥,就有效益,谁还会为创作费心费力、熬干心血,这样来钱好快戓,时间久了粗糙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就像蒲松龄聊斋里写的一个国度~一个以丑为美的国度……想之极恐。
在古代一些类似诗人画家同道也有以文会友、以画会友,互相切磋的雅集“笔会”,当场挥毫交流,也是有助于水平的提高,那些作为风雅的活动,不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不过今天的笔绘性质完全变了,虽然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质是各取所取……,时间短,返利快,谁还有时间在乎笔墨的精练与精妙,合作的大画,画家更是缺少默契,根本互不熟悉,况且风格迥异,不同的画风,个人各显个人的风彩,形式拼凑,构图缺乏经营,更不用说花卉的大小对比,与山水的协调了。
有了这些东西,作为一时娱乐、作为一次表演,笑笑而过,也说的过去,又出书又宣传,又收藏,还想留传后世……
笔会是好事,看你怎么做,这也是我的一孔之见,方家多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