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闫晓萍|漫话艺术品真假观

日期:2024-06-13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当代名人字画拍卖会拉开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序幕。随着各地艺术品拍卖的一哄而起,各种不同规模的拍卖会此起彼伏,于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急剧升温,成为投资的一个热点。


因为它的有利可图,书画的造假之风也随之而来,而且越演越烈。同时,艺术市场打假呼声越来越高,媒体曝光也是层出不穷,但是赝品并没在市场上消失。由于假冒的名人字画越来越多,打假也不断地层出不穷,而且是屡禁不止……


那么如何来鉴别真伪,又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都知道,书画鉴别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学问,因为它包罗了中国传统字画数千年的历史,画家又浩如星空,因此,要鉴别每个画家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针对于某一位画家作品的鉴别,也相当有难度,我们从画家的艺术历程来看,分为学习期,成熟期,巅峰期,衰退期,这个几个时期都各具特点,并有不同的变化,若画家的风格越明显,鉴别真伪越容易,反之就更难。尤其在市场上,字画的作品名目繁多,五花八门,首先是作为自书自画者,冒充、临摹、摹仿等等,又以改头换面、移花接木的方法,又有改、添、加、简、割几种方式。也有代笔的,弟子代老师,儿子代父亲。


再一个就是利用高科技仿真印刷,有的几乎可以假乱真,尤其是现代科技的数字化,作品出炉更不好辨认,而鉴别字画方法至今无科学仪器,只能依靠鉴别专家的经验和眼力,于是在一幅作品的鉴别上往往大相径庭。


说到作品真假,谁能说的算呢,我们尚未建立艺术家评估制度,无法进行科学鉴定,主要是依靠一些老资格的鉴定专家的直觉判断,而这种鉴定及学说与经验,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学问,很难说谁是目光如炬,洞察秋毫,而专家对鉴定的结果也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如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当时是用于拍卖行书的封面,就有人提出质疑,该媒体在报道拍卖行时透露,作品是台湾一位大收藏家提供的,有两位上海的资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分别作出鉴定,确定真迹无疑,但还是有人怀疑不是真品,有赝品之嫌。对拍卖行来说,至少是不严谨和草率,由此看出对名家作品的真假争辩是长期存在的。


作为艺术品,它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市场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加上我国艺术市场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在打假的问题上,既不赞成艺术品市场上的以假充真,也不赞同一杆子的打假。一件艺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市场经济下造假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市场的产物,更不是能靠行政手段能解决的。艺术商品的好坏伪劣,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伪劣,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允许真假并存,它必由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去解决,由顾客的日益聪明的锐眼去鉴别。


实际上,从以往历史上看,真假赝品都是有留存的,它能留存,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画这门艺术学习,一般是师承性很强的,主要是通过临摹等形式与途径,特别是我国美术学院没有成立之前,学习临摹古人作品是唯一的途径,在古代,文人雅士墨客常常把以假乱真作为自娱的一种时尚,甚为流行,所以赝品也是艺术,也有艺术的高低。像张大千仿石涛、八大的作品,甚至仍有不少人收藏。在世界各各地博物馆,他们也没有因为是赝品而拒之于门外。今天,市场上许多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藏家的青睐,原因是它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有的还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当然,阐述这些并非主张人人去造假,对那些牟取暴利,骗取顾客的钱财的作假行为,自然坚决反对。对目前赝品充斥市场的现状,应综合治理,从长远投资角度而言,因为一掷千金的背后,往往有成一张废纸的风险。任何一家拍卖行都不可能100%的保真,因此收藏者和投资者鉴别真伪这一关必须要过。有智者曾提出了“投资字画靠财力,保值增值靠眼力”。另外,说到眼力并不是说去市场上冲锋陷阵,而是多听各方面专家意见,博采众议。


另外,从拍卖行角度,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买家负责的态度进行拍卖。在征集拍卖作品时,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识别各种各样的造假手段,严谨认真地鉴别真伪,并以价格来区分。对于上世的书画名家拍品,应尽可能争得他们及家人的过目,甄别真伪,这样才是对艺术品市场的呵护,也是对书画家本人艺术成果的尊重。(闫晓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tel:诚信|合作|共赢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