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闫晓萍|艺术美丑论
日期:2023-11-15
这么多年也常常看到一些所谓的艺术作品,看后一阵阵后心发凉,心里积存久了,也想谈谈自己想法:关于美与丑。
对于美的标准的认知,美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美无所不在,又有其规律。在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美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艺术既是对现实自然的模仿,因为艺术需要通过人的选材与创造,故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从古代希腊的雕塑人物作品看,它以崇拜超人之爱,并以惊艳人体表现出来,直到今天无可逾越。我们同时看到,这些成就背后的思想基础,还有锐利而深刻的写实精神,及对神性的理想和美的追求,它也是科学态度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最好礼物。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悬殊,对美的标准和美的创造更有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华大地发展较早较快的中原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起始的。虽然这里高山峻岭,更多黄土高原,但为了生活的方便,先民们多燕随而居,所以彩陶艺术普遍繁荣。彩陶的纹饰颇多,回旋纹、漩涡纹、波浪纹,它既适应了彩陶的器形, 也表现了对黄河激流汹涌的敬畏心情。在动物纹理上常见鱼纹、蛙纹、人面衔鱼纹等,在技法上,或朴拙大胆,或流利生动,或坚劲简洁,这时的它已经初步具备了中国书法及绘画基本特征。这些创作因素是来源于周围大自然的神奇与丰美,以及对自己生活密切关系的事物表现的浓厚兴趣,其次是形式上的,客观题材以及具有装饰性的形式美。
另外,江苏连云港岩画和内蒙阴山的某些早期岩画,它比彩陶更早,其中人头长在谷物的长茎上,有的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圈内有光芒,像太阳又像人面,它表现了谷物之神对太阳的崇拜,这种以大自然为审美的作品和古希腊以人为主的作品异曲同工,所以东方艺术在思想上更胜一筹,它的世界观是叫征服自然,以人为世界的主宰,以战胜自然为美。中国先民的宇宙观是以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或暖日阳春、谷物生长、花束争艳,或狂飙咒语、洪流泛滥、地震山崩人,应映出的自然感、自然之恩、趋吉避凶,并以表现自然为一体的至善至美,由于这种早期鲜明的世界观,也影响甚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观。
中国崇拜自然的精神由来已久,在奴隶社会初期,反映在青铜器和玉雕的装饰上,如龙纹,豹针纹,凤纹,云纹等等……到了封建社会,还以龙凤为帝后象征,并在建筑和工艺美术上用作庄严高贵的装饰纹样。孔子《易系辞》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补充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老庄哲学更进一步"自然与我为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则强调:美在"道"中,以朴素自然之美为至美,道家以祸福相依,美丑相邻,美丑相邻是说明美的易变,正如化腐朽为神奇,神奇也会化腐朽一样。这时的真与善之美,已不是自然之美,是一种所谓天下皆知的道之美,美的体现不仅在外表形式,而在内在精神之美,如我们中国画中的钟馗,外观上看来并不美,但是画中强烈的表现了钟馗敢于驱鬼伏魔,正义当道的精神,他就是美,他的形象远远不是通常平凡的美,而是至高至纯的美!
又如苏东坡的梅竹图~梅秀,石丑,这些石头瘦而丑,表面看着是丑的,其实是一种~奇石,作者在画中表现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之美。
大自然万物和现实生活,以及艺术的表现既有密切关联,又不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常遇到很多悲切的故事,象战争,天灾,地震,但生动表现这种失常的生命挣扎的艺术品,却同样为我们提供同情、美、喜欢和赞叹,美学家称之为~悲壮之美。所以美与丑的界限在生活和思想中的界限,有在艺术创作上的界限,又有在两者之间的不同界限,这些界限既鲜明又微妙,正如生与死、善与恶、有与无,没有多种类型和规律相通,故无所不在美的形式和思想内涵千变万化,而且日新月异,各有创作。
了解历史,光耀历史,准绳美与丑,所以我们不必闭门造车,或自认为独得天下艺术之秘密,美与丑不分,足下无根,心中必无数,一定被历史笑尔。